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委员履职 > 大会发言

【口头】推动医药康养深度融合 构建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十五五”发展新体系

发布时间:2025-08-04 17:06:27 作者: 宣城市政协 浏览:151 次
【字体大小:
推动医药康养深度融合
构建我市医药健康产业“十五五”发展新体系
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和医药卫生界别联合委员工作室
(在“聚焦重点产业发展、科学编制十五五规划”资政会上的发言)
 

 

当前,医药健康产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爆发期,展现出巨大的“蓝海市场”潜力。“十五五”期间,医药健康产业将从“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向,技术突破、需求升级将共同驱动行业迈向智能化、个性化的新周期,其核心机遇主要表现为创新医药与高端器械、中医药现代化、“AI+医疗”应用和“健康+”跨界融合。‌

“十四五”期间,我市立足生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医药和生态康养为支柱,健康旅游、健康保健食品协同发展的“2+2”产业格局。全市医药健康企业102家,其中医药、医疗器械及保健品生产制造类企业65家,流通销售类企业及医疗服务类企业(民营医院、医疗康养等)37家。同时,我市医药健康产业依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产业规模能级偏低。2024年,全市医药健康产业营收144亿元(2023年为124亿元),仅福元药业2024年销售额接近10亿元。与沪苏浙相比差距很大(上海浦东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4100亿元,江苏泰州市3675亿元、浙江杭州市1500亿元),较于省内芜湖(422亿元)、马鞍山(255亿元)也有一定差距。二是产业链条短且附加值低。原料药、中间体占比过高,制剂和成品药产能不足,黄山胶囊虽为空心胶囊龙头,但下游制剂配套缺失。医疗器械领域多为销售流通企业,生产制造企业90%以上为一二类低值耗材。康养产业过度依赖自然资源,中医理疗、药膳食疗等特色服务供给不足。三是创新驱动能力薄弱。全市医药企业研发投入强度不足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全市12家药品制剂生产企业拥有224个文号,常规在产的药品批准文号50个左右,近年来除福元药业申报仿制药外,没有其他企业申报新的品种。四是要素保障存在瓶颈。人才缺乏,全市医药健康产业企业博士硕士占0.88%、本科学历占16.45%,拥有技术职称职工占比22.13%。政策缺乏,尚未出台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政策。为此,建议:

一、优化产业布局,打造“一核两带多极”发展格局

根据“2+2”产业发展规划设计,以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为龙头核心,带动全域康养产业发展;以宣城经开区连接郎溪、宁国、广德,以旌德生物医药产业园连接泾县、绩溪,构建现代医药“两带”格局;围绕宣州区、旌德、宁国等地十大皖药,构建多级中医药产业发力点。依托长三角(广德)康养基地,联动沪苏浙资源,引入高端医养品牌,在全域范围布局医疗服务、高端康养、健康旅游等业态。依托宣城经开区、旌德生物医药产业园形成“两带”,聚焦现代医药制造(原料药、制剂)、医疗器械(智能护理设备、POCT检测)、中药创新(经典名方研发)三大领域,积极承接上海张江、苏州等地的创新药及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打造长三角医药转化制造基地。依托宣州区、旌德、宁国、郎溪等地宣木瓜、灵芝、宁前胡等资源,打造保健食品、药食同源膳食品牌,形成“多极”发力局面。

二、强化产业链协同,积极融入长三角产业集群​​

一是融入供应链。针对产业链短板,重点补强生物药研发、高端医疗器械核心部件等环节。如支持美诺华药业向CDMO(定制研发生产)领域延伸,打造长三角特色原料药供应基地;依托黄山胶囊空心胶囊技术优势,联合中科院等机构开发可降解新材料,巩固医药包装高端市场。二是融入科创圈。借助G60科创走廊渠道,聚焦中药现代化、生物医用材料、医疗AI等方向,争取与长三角高等院校、实验室开展合作,设立“揭榜挂帅”机制,引进长三角高端人才团队,针对宣木瓜、灵芝等本地优势药材开展技术攻关,让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三、培育新兴业态,全力拓展产业价值空间

一是探索发展“AI+”应用。依托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宣城科创中心,培育远程医疗、AI辅助诊断、健康管理SaaS平台等企业。如开发基于可穿戴设备的慢性病监测系统,对接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数字中医馆”,实现舌诊、脉象等传统诊疗的智能化。二是探索“中医药+”融合。打造“十大皖药”GAP种植基地,开发中药化妆品(如宣木瓜保湿精华)、功能性食品(如黄精能量棒);推动中医药文化研学旅游,打造“从田间到车间”的工业旅游路线。三是创新“健康+”康养供给。推广“旅居康养”模式,发展候鸟式养老、森林疗愈等业态;试点“家庭医生+健康管家”服务包,整合体检、营养干预、康复训练等全周期服务。

四、强化要素保障,增强产业发展动能

一是人才引育方面。实施“双百人才计划”,争取五年内引进100名医药领域博士,培养100名本土技术骨干;与安医大、宣城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定向培养医疗器械运维、临床试验管理等技能型人才。二是政策支持方面。出台医药健康产业支持政策,对企业创新研发等开展补贴,如对首次进入医保目录的本地创新药给予一定比例研发补贴等。三是数字赋能方面。探索收集、分析本地健康数据、来宣旅游人群消费数据,挖掘本地居民健康需求特征和长三角来宣人群康养需求特征等,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康养服务产品。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