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我市文旅产业以《宣城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为引领,努力克服疫情冲击,全力推进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一核两廊五板块”总体布局基本形成,“长三角生态文化休闲康养旅游目的地”已具雏形。2024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482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62.02亿元,较“十四五”同期(2020年,接待国内外游客2503.0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99.01亿元),增幅分别为92.59%和132.16%。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我市文旅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龙头企业数量“偏少”。旅游项目总体规模较小,品牌项目、龙头企业不多,导致招商整合带动的能力不强。社会资本运用“偏弱”。社会资本投资意愿不强。市场环境变化导致文旅企业投资更倾向于管理运营等方面的轻资产投资,缺少重大文旅项目的“新鲜血液”注入。管理型人才缺乏。基层干部的乡村文化服务能力不强,文旅人才招引难度较大,尤其是在高层次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吸纳和承载能力。
“十五五”期间,宣城文旅产业应立足自身定位、锁定目标任务、完善产业基础、巩固优势产品、打造亮点工程、谋划前瞻产业、深化多业融合,努力把文旅产业打造成为宣城市重要支柱产业和人民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一是着力打造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科学制定宣城文化旅游业“十五五”发展规划,加快“皖南泾旌绩”全域旅游发展先行区建设,大力推进文旅资源、文旅业态、文旅消费市场、文旅创新能力融合,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和文旅公共服务体系,推动文旅产品和文旅消费提质升级,把泾旌绩打造成为全域旅游发展全国先行区。推动宣纸小镇5A级景区建设,加快十八湾大峡谷景区、上庄景区等4A级景区创建,加快桃花潭、月亮湾、仁里等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建设,力争“十五五”期间在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方面实现新突破。
二是突出抓好重点文旅项目建设。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的发展理念,力争“十五五”期间市本级谋划建设一个大型文旅综合体项目,各县市区每年谋划实施1—2个精品文旅项目。加强重点文旅项目谋划建设,完善省512重点旅游项目库、省“大黄山”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建设项目库、省数字创意产业项目库。聚焦重点领域和新业态开展全方位招商,力争引进一批旅游头部企业、新型文旅企业,培育壮大有实力的本土旅游企业。加大优质数字创意产业项目招引力度,做好我市优秀文旅IP数字赋能工作。积极赴沪苏浙等地区对接招商,做好重点文化旅游项目招商引资服务。
三是加快夯实文旅产业基础配套。“十五五”期间,我市将以构建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为核心目标,统筹推进文旅基础设施升级与服务能级提升,全面激活全域文旅发展新动能。推进市本级旅游集散中心建设,以主城区为城市文化旅游休闲服务核心区,提升市本级的辐射带动作用。以“千万工程”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对现有公共文化设施、文化场馆进行提档升级,加快适老设施、无障碍设施改造,完善乡村道路、旅游厕所、停车场、观景台等基础设施配套,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积极打造精品村、示范村,以“皖美休闲旅游乡村”行动为抓手,推进差异化打造、特质化发展、整体性提升,建设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精品村和示范村。加强智慧文旅平台建设,完善文旅综合监管、游客公共服务、文旅智慧营销等功能,实现对文化旅游资源的集中管理和调度,实现“全市旅游一张网”。
四是持续优化文旅产品供给体系。“十五五”期间,我们将强优势、补短板、树品牌,高标准建设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将文房四宝文化、徽文化、诗歌文化、宗氏文化融入旅游产品,让更多的文化遗产“火”起来、“热”起来。进一步加强古村落、古民居、古建筑保护、修缮及活化利用,以仁里为标杆探索形成传统村落保护开发利用有效路径,打造一批古民居类文化研学、休闲度假产品。加快推进广德市“竹乡画廊”、绩溪县“皖浙天路”等旅游风景道建设,完善以“皖南川藏线”为重点的自助游集散体系及自驾游公共服务体系,构建“快进慢游”交通网络。开发文房四宝、诗歌、非遗、国学研学产品,打造一批精品研学旅行线路,建设长三角研学旅行示范地。加强城市休闲旅游街区建设和改造,培育一批夜食、夜购、夜游、夜娱、夜秀、夜读空间,打造一批“点亮星空”的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运用5G、VR、AR等新技术,包装好宣城的传统文化、绿水青山、美丽乡村,打造一批沉浸式、体验式新场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