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宣城经开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持续深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医药食品等主导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十四五”期间,园区经营性收入跨上500亿元台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7家增长到117家,“专精特新”企业从10家增长到59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比重从“十三五”末的4.1%提升至8.4%;在全国229家国家级经开区考核中连续进位,排名从182名提升至114名,取得历史最好成绩。
同时,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园区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一是产业体量偏小。三大主导产业普遍规模小、链条短,占比最大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产值也仅140.4亿元,食品医药产业尚未形成产业体系。二是行业内卷加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虽然前景广阔,但利润不断缩减,光伏行业组件价格腰斩,华晟2024年产值同比下降30%,下拉园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5个百分点。三是产城融合亟待加强。在生产性服务业方面,受园区三类用地缺乏、表面处理配套设施缺失、可再生能源供应量不足等因素影响,电子信息、涉及合成工艺的新材料等项目难以落地;在生活性服务业方面,G50高速以西区域商业、教育、文娱、医疗等公共服务配套短板明显。四是发展后劲不足。相比县市区而言,一方面,园区缺乏农田、水利、交通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争取国家“两重两新”项目和中央预算资金方面难度较大;另一方面,项目招引和落地质效亟待加强,2024年新增固定资产入库项目57个,同比减少20.3%,部分项目投资建设进展缓慢。
“十五五”时期,恰逢长三角一体化加速推进、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机遇期,宣城经开区将锚定“挺进全国百强,打造千亿园区”的发展目标,坚持“发展产业、服务企业”的主责主业,持续聚焦三大主导产业,积极布局电子信息等朝阳产业,加快打造2-3个百亿集群,聚力建设区域经济发展新增长极。
一、推进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十五五”时期,我们将深化新能源产业核心优势,依托华晟新能源、华远装备、开盛新能源纵向拓展光伏产业链上下游,横向布局储能、氢能等新兴领域,巩固培育异质结光伏集群竞争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产业转型,结合铭大汽车、鹰峰电子、中鼎精工等项目积累的集群优势,加快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向智能化、新能源化方向升级,并同步实施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项目,实现传统产业提质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深耕食品医药与宠物经济,食品领域以佰瑞多、悦多为基点拓展烘焙食品产业,同步推进“工贸分离”模式;医药产业依托福元、江南医疗、凯普乐等企业,重点发展外用药和医用耗材,完善医药产业生态;宠物经济板块,以福贝宠食为核心,加快扩大宠物食品、宠物用品产能,形成特色鲜明的经济增长极。
二、打破区域壁垒,深化市区协同。目前,我们已分别和现代产业园、宣州区进行多次对接、多轮洽谈。“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市区一体化的工作部署,全力推进与现代产业园的优化整合,不断加强与宣州区的沟通合作,在产业规划衔接、要素共享等方面,积极推动跨区域产业协同机制的形成和资源统筹调配机制的完善。同时,与其他县(市)产业园区探索“产业链上下游配套、资源要素互补”的发展模式。例如,系统梳理全市产业链薄弱环节与互补空间,建立“链主企业+配套园区”清单,推动园区龙头企业与县市区企业在零部件供应、技术研发等领域精准对接,避免同质化竞争,提升整体竞争力。
三、突破关键技术,激活产业动能。“十五五”期间,我们将联合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共建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针对高性能电池材料、智能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技术开展联合攻关。全面实施制造业“智改数转”行动,制定三年专项推进计划,分阶段实现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全覆盖。重点打造1家以上具有行业引领性的“灯塔工厂”、10个示范“数字车间”,构建智能化生产示范集群。鼓励企业依托“工业大脑”平台,搭建AI质检、智能排产、供应链优化等数字化服务模块,全面提升产业数字化、智能化水平。加快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省第一批“零碳园区”试点,打造绿色园区示范标杆。
四、深化改革创新,狠抓项目质效。“十五五”时期,我们将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等模式,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如,推行“一业一证”改革,对新能源汽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实施行业综合许可,实现“一证准营”。针对土地供应不足等问题,深入推行“标准地+承诺制”改革、“亩均论英雄”改革,推动土地要素集约利用。积极用好以商引商、中介招商、场景招商、科技招商等形式,着力招引一批“大而强”的龙头项目和“小而美”的关键项目,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紧紧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谋划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南部片区路网、两路两园等重大项目,切实为园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