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委员履职 > 社情民意

建议优化我省高考学子心理健康服务

发布时间:2025-08-04 16:43:43 作者: 宣城市政协 浏览:358 次
【字体大小:

宁国市政协反映,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多次强调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近年来,我省相继制定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实施方案》‌《高考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专项行动方案(2024-2026)》《高考心理护航专项行动计划》《青少年心理健康白皮书》(2025版)等一系列文件,助力高考学子克服压力,勇创佳绩。据省教育厅今年3月普查数据显示:48.6%的学生存在焦虑症状(较2024年上升3.3个百分点),31.2%出现抑郁倾向(样本量覆盖全省85%高中),39.4%有睡眠障碍。这场心理“隐形顽疾”正悄然蔓延,亟待解决。

一是支持体系不全。相关部门之间权责不清,缺乏跨系统资源共享平台,重复服务与覆盖盲区并存;培养体系不全,专业人员、心理教师等人力资源短缺;学校、家庭、社区三方联动缺失,社区资源整合效率低下,社会力量参与渠道阻塞,学校成为心理健康服务“孤岛”。

二是资源供需失衡。心理咨询师生比悬殊,硬件设施匮乏,部分学校缺乏独立心理咨询室或测评工具,线上平台建设滞后,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不足,偏远地区问题则更加突出;公益组织、专业团队、咨询机构等受限,难以形成稳定补充力量;同时专业筛查评估、危机干预等政策缺乏细化标准,或“一检了之”,流于形式。

三是家校干预不够。学校重绩、教师重效,忽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家长重分,常用“吃苦叙事”否定孩子的心理需求,将心理健康服务等同于“治病”,回避日常情感支持,加剧学生对专业服务的抗拒,一些学生陷入“空心人”(情感淡漠、意义感缺失),甚至服用“聪明药”提神成瘾。

为此,建议:

一、织立体防护网。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各部门协作的联动格局,尤其是主管部门要牵头抓政策制定及督促落实。二是家校社共育。建立“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区兜底”三级联动干预机制,班主任定期家访高风险学生,家长、学生参与线上心理课堂,社区驻点心理咨询师定期入校协作,打破“学校单扛”困局。三是健全服务载体。设立成长导师团、学生朋辈互助小组、心理护航员等,组织小型减压活动(如课间冥想、班级树洞墙),建立高考生心理档案,定期开展专业心理咨询辅导。

二、创新资源链接。一是打造专业队伍。组建省市县心理专家援助团队,配足高中专职心理教师,强化“校园心理委员”培训,实施专业心理咨询师“千人培养计划”(我省拟于2025-2026年培养1000名持证心理咨询师)。二是完善配套体系。持续完善县级标准化心理辅导室建设(全省目前建成率65.3%),心理热线服务全覆盖,设立“家长心理课堂”示范点。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如开发“皖教心理”“皖心云”线上平台,借鉴江苏“AI课桌”、浙江“情绪监测屏”,完善AI情绪识别技术、VR放松训练等;链接医教直通,与三甲医院共建“高考焦虑门诊”,开通考前心理咨询绿色通道,心理教师参与跟诊学习;开设“心灵加油站”“课间5分钟微咨询”“解压菜园”“无作业日”等。

三、强化保障机制。一是政策保障约束。省级统筹安排,将高中生心理健康纳入教育督导考核,制定学校“心理安全事故一票否决”制度;法律兜底保障,研定《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条例》,厘清学校、家庭、医院在危机事件中的权责边界。同时,省市县设立专项经费,将心理服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生均经费(目前我省生均经费约35元,长三角平均水平85元)。二是动态管理机制。每学期AI辅助心理筛查,适时心理测评,实行红(高危)、黄(关注)、绿(正常)三色动态管理,分级跟踪,隐私数据分级保护;制定标准化危机处理流程图,明确响应步骤(送医、上报、家校沟通)。三是长效激励机制。将心理健康纳入心理教师考核, 心理干预成效与职称评聘挂钩,有效案例专项奖励;给予学校、教师、咨询师社会荣誉,设评“心理健康”先进称号,予以经费倾斜和宣传支持;建立健全容错激励机制,提升心理教师服务能力和质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