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市高度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全市265所中小学校设置心理辅导室,组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程,每年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不断完善校园预警和疏导干预机制,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效。
但在现实中,仍有不少中小学生心理上存在着偏常,表现出任性、冷漠、嫉妒、自卑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极少数极端事件,让人非常痛心。我市某病例患儿(男,14岁),因“心情不好,容易崩溃长达半年”就诊。患儿热爱体育,不愿学习,而父母坚决反对,患儿情绪低落,与父母多次争执,常有自杀想法。该患儿长期门诊诊治,多次出现过量服药等自杀行为,效果不佳。另据我市某医院心理门诊就诊人次统计,18岁以下青少年,2020年就诊人次为342人,2021年为577人,2022年为723人,2023年为1126人。数据逐年上升,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造成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主要与其家庭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息息相关。为此,提出三点建议:
(一)推进健康家庭建设。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建议:1.学习借鉴浙江先进经验,完善促进家庭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紧紧围绕家庭健康知识普及、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培育传承良好家风家训、健全困难家庭健康保障、营造健康家庭环境等重点工作任务,全面高质量推进我市健康家庭建设。2.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沙龙等方式,定期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和家庭教育宣传培训,引导家长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暖、和谐的家庭成长环境。3.利用家长委员会以及班级微信群、线上讲堂等,加强与家长沟通交流,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升家长识别应对学生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的意识和能力。对发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疏导干预,帮助学生度过心理危机。
(二)推进健康校园建设。学校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最主要场所。建议教体部门:1.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定期测评制度,对所有中小学校开展全面筛查,评估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2.督促学校应开尽开心理健康活动课,与班会、健康课相结合,每两周至少开设1课时;通过主题班会、专题讲座、户外拓展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指导学校按照教育部《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指南》的要求,全面设置学生心理辅导室,配齐配全其软硬件设施,配强配优专业(专职)辅导老师,建立心理咨询团队-班主任-班级观察员(有爱心的学生干部担任)“三位一体”的工作网络。4.将心理健康教育与落实“双减”政策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活和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活的心理品质。5.对全体教师开展针对性师德和教师行为规范培训,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进一步提高师德修养,规范教育教学行为。
(三)推进健康社区(村)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关心。建议:1.深入创建健康社区(村),完善服务功能,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建设、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不断增强居民健康意识。2.卫健、文旅、公安等部门要联合社区持续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整治行动,切实保障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学校正常教学秩序。3.社区(村)要充分发挥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的作用,着力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村)”协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支持体系,对单亲、留守、失管等特殊群体学生,及时掌握其家庭情况,指派人员常态化开展“一对一”的爱心帮扶。持续开展立体、多元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特别是在“开学初”“中考”“高考”等关键时间节点,采用喜闻乐见的活动和载体,缓解学生焦虑情绪,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言人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 界别
郎溪中学高级教师 无党派 教育体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