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入选中国传统村落85个、省级传统村落117个,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创成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个(绩溪县、泾县),数量位居全省第一。先后出台《宣城市传统村落(古民居)保护利用发展实施意见》《宣城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在全省率先将传统村落保护纳入法治轨道。绩溪县2022年入选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2023年入选首批省级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单位,3种传统建筑活化利用模式示范案例经住建部在全国推广。
我市虽然在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上还存在资源挖掘利用不够、保护体系有待完善、产品业态单一、乡村运营人才缺乏等突出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全市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一)坚持规划引领,绘好保护利用“新蓝图”。学习借鉴浙江等外地先进做法,全覆盖编制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保护发展专项规划、集中连片保护利用规划和具体策划方案,形成点、线、面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发展规划体系,绘就保护与利用“一张图”。以运营思维,通过科学合理的村庄规划,将传统村落保护利用与旅游发展、乡村振兴、生态保护相结合,持续探索活态保护、活态传承、活态发展的新经验。
(二)创新投入机制,建好资金投入“蓄水池”。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需要真金白银,面临钱从哪里来的问题?必须以改革创新的思路,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在充分发挥村落主体作用、调动村民自身投入积极性的基础上,加快探索财政优先支持、金融重点倾斜、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投入格局。在当前社会资本市场投入十分谨慎的形势下,可探索设立“市级传统村落古建筑保护利用基金”,创新投入模式,激发社会资本投资热情;可推广泾县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方式,引导村集体吸纳社会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
(三)强化人才支撑,注入传统村落“新活力”。引进“高人”,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引来“新人”,拓宽专业运营团队“筑巢”发展渠道;引回“亲人”,掀起“新农人”“青年创客”返乡热潮,多方面、多层次、多维度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引入新生力量。可借鉴浙江松阳等地做法,连续多年举办乡村振兴全国建筑设计大赛,积极引入当代大学生、青年人才的设计思潮助力传统村落打造。可拓展绩溪县引进浙江浦江廿里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仁里村乡村运营,打造以“大鱼仁里”乡村品牌的做法,招引更多有实力的运营团队,助力传统村落焕发新生机。
(四)聚力产业振兴,打造传统村落“新引擎”。产业兴旺是传统村落振兴的核心。在保持村落整体风貌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绿色生态、田园风光等特色资源,推进农文旅融合发展。以村落为载体,以文化为底色,以创意为引线,以共享为目标,多点布局名人馆、体验店、非遗市集、研学基地等,打造农耕体验、非遗体验、住宿餐饮、休闲娱乐等全产业链的乡村旅游业态,点燃乡村振兴的火种。
(五)建立考评机制,推动工作“提质效”。建议市级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工作考核督导机制,同时对重点传统村落在资源调拨分配、建设用地审批和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优先统筹、重点倾斜,切实增强各级政府加快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工作的积极性,推动工作提质增效、长期推进。
发言人单位及主要职务 党派 界别
绩溪县文旅局局长 / 文化艺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