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天地

梅尧臣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09-09 15:18:26 作者: 童达清 浏览:10975 次
【字体大小:

梅尧臣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大诗人,被后人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为宋诗的发展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他一生除了创作二千八百多首诗歌外,还留下了不少有趣的小故事。

梅尧臣善于积累诗歌素材

梅尧臣从小几天资聪颖,具有很高的诗歌天赋,据说他很小的时候做出来的诗,就让长辈、老师们惊叹不已。长大后,他作诗更是才思敏捷,往往别人还没有成句,他一首诗已经完成。众人无不叹服,却又纳闷他作诗为何如此之快。

有一天,梅尧臣和孙升(字君孚)、杜且(字挺之)等几个好朋友乘船沿汴河游玩,一路上自不免要吟风弄月,大家决定要一探梅尧臣“作诗快手”的奥秘。于是大家注意观察他的一举一动,发现梅尧臣无论是在游玩时,还是吃饭睡觉时,常常露出思考的模样,嘴里往往还喃喃有声。常常大家在一起聊得热火朝天,他却忽然起身,在一张小纸片上写个什么,然后把它放进随身携带的算袋中。

于是大家趁夜里梅尧臣熟睡之机,偷偷打开他的算袋,惊奇的发现,原来里面装满了大大小小的纸片,上面密密麻麻都是诗句,有的是一联,有的是半句,甚或只有一个字。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原来梅尧臣平时非常注意观察身边的事物,一有感触,立刻把它记下来。等到作诗唱和的时候,里面的这些素材就能发挥作用了。如他《读邵不疑学士诗卷,杜挺之忽来,因出示之,且伏高致辄书一时之语以奉呈》一诗中的名句“作诗无古今,唯造平淡难”,早就已经放在算袋里了。难怪梅尧臣作诗如此之速呢,秘密原来在这里啊!

梅尧臣妙诗护弱女

至和元年(1054),梅尧臣因营继母张氏之葬,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宣城。葬事完毕,新任宣州知州吕士隆早已耳闻梅尧臣的诗名,就在叠嶂楼大摆宴席,宴请梅尧臣。梅尧臣本待不去,原来他回到宣城后,就听人常常说起这位吕知州不是什么良善之辈,尤其喜欢为了一点小事吹毛求疵,动不动就笞打官妓。但念及无论如何,不好拂了家乡父母官的面子,许多事情还要托这位父母官照应一二,只好硬着头皮前往。

梅尧臣一走进叠嶂楼宽敞的大厅,只见吕士隆满脸怒容的在责骂一名跪在地上的官妓,正要喝令用刑,只听这位官妓小声地哭诉道:“大人要想责打我,我不敢逃避,只是那位新来的杭州姐姐见了这个场面,内心怕是有点不安吧。”原来这位吕大人新近喜欢上了一位从杭州来的名妓,名叫丽华,别看丽华长得有点矮胖,却是色艺均臻上乘,备受吕士隆的宠爱,整日价留她在州衙内不让她离去。吕士隆一听,心里果然有点忌讳,恰好这时梅尧臣走了进来,当着客人的面吕士隆更是不好发作,只好佯装笑脸,赦免了这名官妓。

席间,宾主不免一番客套。酒过三巡,吕士隆道:“久闻先生诗名,如雷贯耳,今日有幸,望先生能即席口占一首,某等不才,愿洗耳恭听。”梅尧臣早有规劝这位吕大人好笞官妓之心,只是苦于找不到话头,一听吕士隆此言,正中下怀,也不推辞,立刻起身吟道:“莫打鸭,莫打鸭,打鸭惊鸳鸯。鸳鸯新自南池落,不比孤洲老秃鸧。秃鸧尚欲远飞去,何况鸳鸯羽翼长。” 吕士隆一听,自然明白梅尧臣诗里的意思,当即闹了个面红耳赤。

梅尧臣诗传边疆

梅尧臣一生沉沦下僚,因而十分关心人民的疾苦,他的很多诗,如《汝坟贫女》、《田家语》、《陶者》、《田家四时》、《伤桑》、《观理稼》、《新茧》等,描写沉重的赋税、徭役给农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寄寓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同时他力求诗歌语言朴素浅近,因而他的诗流传极广,自武夫、贵戚、童儿、野叟,皆能道其名字,虽妄愚人不能知诗义者,直曰‘此世所贵也,吾能得之’,用以自矜。故求者日踵门,而圣俞诗遂行天下。”

有一年,北宋另一位大诗人苏轼被贬谪到四川边境的淯井任税监,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得到了一件当地少数民族妇女织的装弓的袋子,发现上面竟绣着梅尧臣的《春雪》诗:“腊前望盈尺,奸缩不应乞。万物及向荣,而反事凝溧。与雨暗争能,不念伤彼茁。虽然便消释,终是乖气律。新阳岂惮沮,暴柳未为屈。随风势更巧,着树媚且密。谁将背时弃,乃欲逞果必。摧花自作花,旋积旋已失。上天施命令,冬春不相匹。生物与死物,其道安可一。呜呼此飞雪,何为在今日?苏轼后来将此物赠送给欧阳修,欧阳修想起故去的老友,不禁老泪纵横,既感且叹:“盖其名重天下,一篇一咏,传落夷狄,而异域之人贵重之如此耳。”

“邦人能说梅家谱,天下争传春雪诗。”可见梅尧臣的诗歌流传之广。

梅尧臣伉俪情深对妙联

梅尧臣虽诗才横溢,怎奈生不逢时,宋代科举不像大唐以诗赋为主,重视的是策论,而这恰是梅尧臣的弱项,故而他屡试不第,直到皇祐三年(1051)九月他五十岁时,才因大臣们屡次推荐,被宋仁宗钦赐同进士出身,官位也只是个五品的都官员外郎。

嘉祐四年(1059)夏,由于欧阳修的大力举荐,梅尧臣入史局同修《唐书》。国史馆处于皇宫之中,进出不便,临行前一夜,想到家境困窘,家庭琐务全要靠夫人刁氏一人操持,梅尧臣不禁愧疚地说:“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猢狲入布袋,语出释道原的《景德传灯录》,常用来形容行动不得自由,梅尧臣用此比喻自己的处境,可谓形象。

这位刁氏是梅尧臣原配谢氏去世之后,庆历六年(1046)新娶的夫人,比梅尧臣要小上二十多岁,但她出身大家闺秀,自是文墨精通,见多识广,当即答道:“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邪?”关切之情溢于言表:“老梅啊,你年纪已经大了,做官怕是不行了,就像鲇鱼上竹竿一样,又黏又滑,要想上升太难了。你还是悠着点,俺不在你身边,你可要自己照顾好自己啊。”

第二天,梅尧臣到了史馆,将此事一说,大家无不叹服刁氏的才情机智:“吾之修书,可谓猢狲入布袋矣;君于仕宦,亦何异鲇鱼上竹竿邪?”真是巧妙到极点的绝对啊!自此此联便传扬开去,成了文坛茶余饭后的一段佳话。后来刁氏去世,钱藻在她的《墓志铭》里还不忘大加赞叹:“佥曰贤哉,伊实女士。鲇上竹竿,传诵不已!”

梅尧臣与欧阳修的千古交谊

梅尧臣一生交游广泛,上至公卿,下至走卒,梅尧臣的朋友可说无处不在。广泛的交往丰富了他的阅历,诗友的切磋也有利于提高他的诗歌写作技巧。

早在天圣九年(1031),梅尧臣任河南主簿时,“钱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赏之,为忘年交,引与酬倡,一府尽倾。”钱惟演是吴越王钱俶的儿子,官拜枢密使、同平章事(宰相),他的赏誉引荐,对提高梅尧臣的诗名和扩大梅尧臣在全国的影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也正是在这一年,梅尧臣与欧阳修在洛阳相遇了,他们与张尧夫、尹师鲁、杨子聪、张大素、王几道七人号称“洛中七友”, 互为师友,切磋诗道,一时传为盛事。梅尧臣与欧阳修二人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们共同演绎了许多人人歆羡的文坛佳话。从现存二人的文集来看,据粗略统计,欧阳修的《文忠集》中,写给梅尧臣的诗有67首,祭吊诗2首,书信46通,送行文1篇,祭文1篇,像赞1篇。在梅尧臣物故后,他还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为梅尧臣编定诗集,并作有诗集序和后跋。梅尧臣的父亲梅让、叔父梅询和妻子谢氏去世后,都是欧阳修撰写的墓志铭。梅尧臣的《宛陵集》里,与欧阳修的寄和之作更是多达139首。可见二人的交谊之笃,在古代乃至今天,这样的交往频繁、唱和之多,是绝无仅有的。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