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史天地

洪亮吉与旌德毓文书院

发布时间:2018-12-18 08:00:00 信息来源:宣城市政协 作者: 宣城市政协 浏览:18920 次
【字体大小:

洪亮吉(1746-1809年),字君直,一字稚存,号江北,晚号更生,祖籍今黄山市徽州区洪坑,清代经学家、地理学家、文学家。

洪亮吉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左传诂》《洪北江全集》《三国疆域志》《东晋十六国疆域志》《贵州水道考》乾隆《府厅州县图志》,修纂了淳化、长武、澄城、固始、登封、泾县和宁国府志等。

洪亮吉主讲的书院主要有阳湖泽州书院、扬州梅花书院和旌德毓文书院。

毓文书院是旌德清代乾嘉时期的一所知名书院,院址在今白地镇下洋村。由于年代较远,留存资料不多,这所书院几至湮没无闻。抗日战争前夕,安徽省图书馆吴景贤先生在撰写《安徽书院志》《安徽图书馆沿革考》时,披览了全省宋、元、明、清269所书院的有关记载后,将毓文书院与同时代各书院进行比较,赞誉毓文书院是:乾嘉时代安徽讲求汉学书院之翘楚。

洋川毓文书院既不是官办,也不是地方集资筹办。而是由商人谭子文私人出资独立兴办。谭子文(1733-1813)名廷柱,洋川人。从小家境清苦,弃学就商于六安双河集。五十岁以后,家业渐丰。乾隆末至嘉庆初,分家产之半(白银二万多)在家乡创建毓文书院。

书院座落在白地镇洋川村西洋山麓的六级梯形山坡上,依山势高下曲折建成亭、馆、廊、庑、圃、园等一个独立的建筑群。动工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落成于嘉庆元年(1796)。正屋一堂7间三进六厢,楼上下计37间。正屋两侧三个梯坡上各排列一进两厢楼上下6套余舍共计60间,又在右首花园内建“生云阁”“文澜所”“适野别境”,楼上下39间,共有民舍136间,编成108个字号。在另一侧造“文星楼”三层宝塔一座,“适意亭”一所,各有游廊互相沟通。园内凿有方、圆池二口。厨房、厕所、浴室、敞厅以及院墙、照壁、甬道、栅栏应有尽有 。 每 套 房 屋 都 置 有桌、椅、床、凳各色器具。正屋楼上为“月午楼”,原是读书之所,后作为收藏书版之处。楼下“亦乐堂”是讲坛,坛上供有紫阳朱子()的神位。

毓文书院除延聘山长一人以主讲席外,设董事一人总揽后勤供给等事宜,董事在谭族生监中择其有身家、品行端正者充任。书院经费全部由谭子文一人捐助。除建造房屋、购置设备外,又另购置田亩及捐银发典生息,以供山长及生徒工资饭食等开支。前后四次集资连建房花用共捐银二万二干九百零二两九钱。书院山长待遇十分优厚。以科甲出身分三个等级:举人年薪银二百两,进士年薪银三百两,翰林年薪银四百两,外给膳银一百六十两,又有聘金程仪(路费)二十两。而在当时一名县教谕或训导(相当教育局长)年薪只有数十两。

生徒待遇至嘉庆七年(1802)才开始规定,堂课考取生童每年约取花红银三十五两。九年由谭氏补捐一千五百两生息,以备肄业者薪水之资,规定凡来院肄业,由学宪(府县学官)及院长考核。文理优而常住院者录为内课生,酌定15名,每月发薪银一两;文理优而在外坐馆,惟一月两课到院者录为外课生,酌定15名,每月发纸笔银五钱。其余的人,课期到院者,只有奖银两而无月费。凡院内肄业生徒“开科发甲”(县乡会试考中)者,均由院中备送花红银五十两。

书院一月两课,定于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举行,谓之月课。月课课卷由山长评定。区分甲乙,而后送县印榜揭示。院中假期,规定每年三节。即清明、端午、中秋等节外又给假四日,若再逾期就要扣除薪水。“倘或有惜故嬉游旷课,不守院规者,即黜出(除名)以敦士品”(《毓文书院志•经费》)。每逢花朝(二月十二),上已(三月三)及中秋等节日,师生共同饮酒、赋诗、作文以为乐,谓之“雅集”(《毓文书院志•艺文》)。

山长,是书院的灵魂。谭子文在乡间办书院,却肯出重金聘请学有专长、识有独到的高士名流来教育后代。毓文书院有姓名可考的22位山长中,有举人8人,进士14人(其中状元1人)。洪亮吉是毓文书院的第四任山长,1802年至1805年在书院主讲,倡言经史训诂之学,生徒皆致力于匡世济民之实学,而跳出语录讲章之外。其后,山长赵良澍、夏炘、包世臣等均以朴学务实为宗旨,开创了毓文书院(主张朴学)与紫阳书院(主张理学)别树一帜的新学风。因此,江南名流一时互相推荐,纷至踏来,各尽所长,使这所书院办得卓见成效。

为使学子博览古今,增广见闻,谭子文接受洪亮吉的建议,派人与洪同至吴门选购经史子集等书籍共60种,4213卷。其中尤以史部为最多,计26种,3355卷,洪氏在书院志“书籍”一章序中说:“语录盛而经学衰,明中叶后复盛行讲章,而圣人之旨益晦。是则经学宜亟讲。外此则二十二史可以博览古今,周秦诸子、唐宋总集、类集,可以搜采异同,增广见闻,亦儒家不可少之书也”。

1804年,洪亮吉仿钟山书院体例,亲手撰写了《毓文书院志》,刊刻本扉页上有“版藏月午楼”字样。志分:创建、经费、山水、薢舍、人物、金石、艺文、书籍八卷。以后各栏均作了续编续刻。

洪亮吉在旌德还编成了他流放伊犁归来的《更生斋集》16卷,雕印成书。扉页上有“刊于洋川书院”字样,每卷的末行分别刻有“受业吕培、谭正治、谭时治、谭贵治、吕玺、曹景先、汪宾、崔本化等校字”字样。其中尚有以上诸生和吕伟标、青阳陈蔚、陈壤、陈熟及丹徒于渊等的《题<万里荷戈集>》诸诗作。万里荷戈指的是戍边一事。

洪亮吉还为书院书写了“毓文书院”大门额石刻一方,现仍残存半截在洋川谭氏旧居。洪亮吉的《洪北江先生年谱》一书即是由毓文学生,洪亮吉高足吕培(旌德庙首人,1813年举人)等编成问世的。

今天,在旌德文庙的一堆石碑中,还有一块洪亮吉撰文的《洋川毓文书院碑记》,对书院捐建者谭子文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交待了自己受聘书院时的特殊心境。离开毓文书院后的1805年,洪亮吉应邀修编《泾县志》,以后又与凌定堪主编了《宁国府志》。遗憾的是在《宁国府志》中对于这么一个名噪一时的书院,洪氏并无记述,是自谦还是另有原因,不得而知。(方光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