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宣城东北路官道,俗称“小北路孔道”,通往宣城东北境70里商业重镇水阳镇。由水阳镇向东,则可通达南京。因此,宣城、水阳之间这条东北向的小北路古道,在古代宣城有着重要地位。
小北路古道的线路轨迹,可以在嘉庆《宁国府志》卷二十《驿传铺递》中找到:
府前铺东北二十里至安民铺,十里至养贤铺,十里至澄清铺,十里至永隆铺,十里至龙溪铺,十里至高淳县界铺。
小北路古道从宣城北路向东北方进发,绵延于山冈丘陵之间,一路灌木从生,起伏跌宕,到达安民铺,即今大山庵。继续北进,即到达宣城北部平圩区养贤圩。养贤圩以北,是宣城水道最复杂的区域,通行十分困难。古宣城十八都即位于此,因受山洪冲决,荡析为滩,丰水季节成为一片湖泽,古人称为“焦村湖”,所以,古代有“宣城无十八都”之说。显然,官道要穿过这一区域,这在当时很难实现。
于是,小北路古道进入养贤圩,便折向东行,沿着养贤圩圩堤来到东临大河的仁村湾街市,养贤铺即位于市上。从这里沿着大河岸边的圩堤继续伴水北进,经过呈山脚下开辟出来的蜿蜒山路,到达新河庄,这里是澄清铺所在。再由新河庄继续沿圩堤北行,绕过稻堆山脚下的曲折山道,过管家渡进入金宝圩。顺着金宝圩东埂一路向北、途经永隆铺--徐村坊,最后到达小北路古道的终点站龙溪铺--水阳镇。
水阳镇位于有“江南米仓”之誉的金宝圩东,这里夹河而峙东、西两个街市,东、西市之间有“龙兴四渡”四个渡口相通,往来十分方便。大河上连徽宁,下通长江,水上交通十分便捷。
由水阳镇西市渡河来到东市,向北即入高淳界相国圩,向东水陆两路均可通达金陵(南京)、京口(镇江)。当年南京与宣城之间的官商行旅,都要在水阳镇歇脚、中转,使得水阳镇占足了地利人和的优势,自唐以来,这里就是古昭亭乡东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古代富甲宣城的名镇。
宋雍熙二年(985),宣州知州杨缄到水阳镇督运漕粮,给水阳镇写下了这样的评语:“宛句合流下百余里,爱有古戍,厥名水阳,风物井廛,甲于宣郡。”(《宣州水阳镇重修张侯庙记》)可见水阳镇无论是物产的富饶,还是集镇的规模,在古宣州,都是首屈一指。
另据《宋会要辑稿》记载,“绍兴三年(1133)十月六日,刘大中言:广德军广德县岁额苗米,在国初时系津般赴宣州水阳镇送纳。”由此可以判断,唐宋之际,水阳镇就已经建有粮仓。光绪《宣城县志》记载,宣城都守袁旭为漕运便利,秦准重建规模较大的水阳仓,邑人梅守德作《水阳仓记》记录了宣城漕运史的这一盛举。由唐而下,宣城周边州县所征田赋,都要送纳到水阳令中集中储存,然后由水路兑运进京。同时,《宋会要辑稿》还反映了水阳镇的商业经济早在宋代就已经相当发达。《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商税二 对宋时水阳镇的商业税收情况就有记载:熙宁十年(1077),水阳镇商税一千九百六十六贯三百七十文。当时,水阳镇这一商税数额与旌德、太平两县相当,为乡隅市镇之首。
综合水阳镇在古代宣城的经济地位以及邻近南京的诸多因素,不难理解,打通宣城东北向宣城与水阳镇之间的陆路交通,对于古代宣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于是,他们有意让小北路官道避开纵横交错的河网地带,不惜于平圩区改变道路方向,向东穿过圩区,利用堤埂伴水而行,这在当时,应该是十分理智而实惠的选择。古代宣城地方当政者在小北路官道的开通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远见与灵活、坚韧与勒政,是值得借鉴的。
古往今来,人们匆匆行走于古道上,有心人将沿途风光、行役之感,记录在了他们的诗文中,这又为后人留下了可资利用的珍贵的文化遗产。
安民铺,是由宣城小北路出城后的第一个铺递。这里地处区陵,原本荒芜,因铺递的设置,迎来了崭新的气象。位于古道旁的古刹大山庵,也由此兴旺起来。明万历间泾县秀才翟佑曾借住于大山庵,他的《大山庵雨霁步野》,将冈陵地带古道的景象,定格在了岁月的长河里:
潇洒襟怀放,抠衣蹑翠微。风摇松影乱,雨过草枝肥。古刹钟声远,荒山客迹稀。飘然幽恨断,得句澹忘归。(《泾川文载》卷二十一)
清代宣城人江云沿着小北路古道从城里也来到大山庵,安民铺上静中有闹的景象使他感受到了官道的力量。
慧公邀同游大山庵留宿
天气暄和忽解严,支公期我不须占。好山避俗藏精舍,小市如村出酒帘。夜与故人铛脚坐,起看残月两头纤。知君住此多年岁,叟号支离个个髯。(光绪《宣城县志》卷三十四《艺文》)
大山庵远离城市的喧嚣,确实是修炼的好地方。然而,不远处的安民铺集市上,那迎风的酒旗招揽着过往的行人,尤为显眼。荒山僻野已经与纷繁多彩的外面的世界联系在了一起,荒芜的冈陵山村已不再寂寞。
澄清铺,是小北路古道进入平圩的第二个铺递,这里有傍水而立的新河庄小镇,小镇上的码头吸引了南来北往的商贾驻足。官道从小镇街市间穿过,又使得小镇与山圩联系在一起,给这里带来了繁荣。
明代时,诗人刘览于黄昏时分道过呈山脚下,他行走在石阶上,身旁是高耸的呈山,脚下是奔腾的江流,“石磴黄昏路,行行蚁径宽。”(《宛雅三编》卷十四《新河夜宿》)形象地将自己行走在崎岖曲折的山路中的安然心情表现了出来。
清代时,诗人葛迁道过新河庄,写下“一水绕山出,山从水面横。片帆随曲岸,千嶂隔孤城”(光绪《宣城县志》卷三十三《新河舟中》),葛迁的诗平实自然,但却将古道上新河庄小镇的明丽与气势烘托了出来,描绘了水绕旱山,圩岸曲折,江水横流,帆影片片的小北路古道风光。
龙溪铺,这里是小北路古道的最后一站。一路风尘来到这里,迎接旅人的是繁华喧嚣的水阳街市,流连古镇,品美食、赏美景,一路辛劳,稍事休息,自是行旅一乐。清康熙三年(1664)徽宁道窦遴奇道过水阳,就将他的这种行旅之乐留在了诗中:“闻道此间多美醒,开樽未饮醉颜酡。青山无数接钟阜,绿水盈渠灌大河。”(《倚雉堂集》卷九《水阳镇》)诗酒之乐,为小北路古道画上了一个欢乐的句号。
历经千百年沧桑,小北路古道终于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迎来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造,最终步入了322省道的行列。
为了实现宣城市区与水阳镇更为便捷的陆路交通,解放初,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建桥,取道东门渡,在古人无法铺设道路的河网地带,打通了宣城与水阳之间的陆路通道,这条新的道路命名为“宣水路”。宣水路告别了仁村湾至管家渡一线的蜿蜒曲折的山道与圩岸,大大缩短了行程,提高了行车的安全性。
1997年,宣水公路开始铺设柏油路面,继而避开芜湖县界的东门渡,在裘公河上建设了一座管家渡大桥,并在高岗丘陵之间开辟出一条直行的大道,道路等级提升到了省道标准,通行的便捷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了。
如今的宣水公路,南接沪渝高速,在敬亭山下进入高速公路,四小时车程即可到达上海;北连溧芜高速,于金宝圩东北进入高速公路,一个半小时车程即可到达南京禄口机场。昔日的小北路古道,华美蝶变为宣水公路,成了华东地区公路交通网络中的一部分。
沧桑巨变,宛若神话;抚今追昔,令人感奋。小北路古道的华美蝶变,使宣城市北部山圩地区融入了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三角区域,迎来了风帆高挂的筑梦时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