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产业规模相对较小,领军企业带动作用不强。2020年,我省原料药制造业营收入仅占全国的1.6%,与头部省份江苏(6.5%)、山东(5.6%)、广东(4.9%)仍有较大差距。
二是产品结构层次不高,前沿领域布局稍显滞后。我省化学药品仍以仿制为主,创新药研发较少。而在肿瘤免疫治疗等生物制药前沿领域,多数在研产品处于国内第二梯队。
三是国内原料药竞争加剧,产业发展生态有待优化。近年来,原料药项目的招商引资竞争加大。与广州、武汉、泰州等地相比,我省无论对项目的政策支持还是基础性投入均较为薄弱。此外,承接上海原料药产业溢出竞争压力大,与同处长三角的嘉兴、苏州等生物医药强市相比,在交通、产业基础设施建设与人才资源配套服务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化学原料药基地须在三类用地上设立,我省目前三类用地供给不足,原料药难以形成产业集聚发展。为此建议:
一是政企协同。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相结合,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转变政府职能,发挥产业规划、产业政策、质量监管对产业健康发展的引导和推动,持续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二是创新驱动。瞄准全球医药发展新趋势,依托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加快科技创新攻坚力量和成果转化运用体系建设,把更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加强跨学科、跨领域、跨行业合作,推动生命科技源头创新和精准医疗全链创新。积极打造原料药互联网平台,强化数字思维引领和数字技术应用,推动数字技术赋能原料药工业高质量发展。
三是结构优化。围绕做精原料药,夯实产业基础,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打造产业特色。坚持“仿创”结合,加快我省生物技术创新和药品原研创新、跟踪仿制。持续保持和扩大优势行业领先地位,推动重点领域加速突破。
四是开放共享。坚持独立自主和开放合作相促进,充分利用长三角地区以及国际要素资源,加速聚集人才、技术、产业、资本,提升我省原料药工业规模、实力和竞争优势。依托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推动原料药企业“走出去”,融入全球医药产业发展生态,加大“双招双引”力度,让原料药产业集聚发展,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